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省科技廳于2019年10月組建了工作專班,在深入調研、廣泛征求國家部委、省直部門、地方及各創新主體意見的基礎上,編制了《山東省“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以下簡稱《規劃》)。2021年9月,《規劃》經省委省政府研究同意,以省政府名義印發實施,并于近日在省政府門戶網站公開發布。《規劃》是我省進入新發展階段在科技領域的第一個五年規劃,也是指導未來五年山東科技創新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意義十分重大。
圍繞強化現代化強省建設科技攻堅力量,《規劃》提出面向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戰略需求,打造一批覆蓋科技創新全周期、全鏈條、全過程的高水平創新平臺,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發能力,打造一支服務山東需求、產出重大成果、引領高質量發展的科技攻堅力量。
建立實驗室體系
深入實施山東實驗室體系重塑攻堅行動。到2025年,爭取國家重點實驗室達到30家,建設10家省實驗室,培育300家省重點實驗室,構建具有山東特色、接續聯動、梯次銜接的實驗室體系研發布局。
1.加快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支持創新型龍頭企業在新材料、高端裝備、醫養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牽頭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在分子與納米探針、礦山巖層智能控制與綠色開采等領域加快創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
2.高標準建設山東省實驗室。鼓勵各市整合高端創新資源,在優勢領域積極創建山東省實驗室。賦予省實驗室人、財、物自主權,自主設立的科技項目視同省級科技計劃項目,自主培養或引進高層次人才給予泰山人才工程配額。支持省實驗室建成創新資源高度集聚、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具有山東特色和重要國內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科技創新高地和科學中心。
3.優化重組省重點實驗室。聚焦“十強”產業發展和一流學科建設,按照優化、調整、整合、撤銷的基本思路,在新興領域和優勢學科方面布局建設一批省重點實驗室。力爭到“十四五”末,形成一流學科基本覆蓋、支撐產業發展布局合理、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的省重點實驗室群體,成為培育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后備力量。
優化技術創新平臺布局
1.推動高能級重大創新平臺發展。推動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能源研究院、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等規范建設,布局建設山東分子生物醫學研究院、未來網絡研究院、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山東大學創新港等高能級重大創新平臺。
2.布局建設技術創新中心。圍繞“十強”產業重點領域繼續布局建設一批省級專業類技術創新中心,推動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擇優轉建,培育具備沖擊國家級實力的省技術創新中心,在鹽堿地綜合利用、工業互聯網、航空輪胎等領域積極爭創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到“十四五”末,全省新增國家技術創新中心3—5家以上,省級技術創新中心總量穩定在100家左右。
3.建立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體系。“十四五”末,在全省主要疾病領域和臨床專科建成2—3個國家臨床中心、20個左右國家臨床中心分中心,統籌建設30個左右省級臨床中心、200個左右省級分中心,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清晰、管理科學、運行高效、開放共享、協同發展的臨床中心四級體系。
4.推進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量質提升。深入實施創新創業共同體培育計劃,打造全國創新創業“齊魯樣板”。制定省級新型研發機構建設規范和績效評價辦法,推進新型研發機構規范運行。到2025年,全省新型研發機構總量達到1000家,其中省級新型研發機構超過500家。
增強高校、科研院所研發能力
1.深化高水平大學建設。支持山東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等駐魯部屬高校綜合實力進入國內同類型高校前列。支持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康復大學(籌)等新建高校探索科教產融合新模式。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與世界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組建國際科研合作平臺,引進國內外高層次科學家,著力提升國際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和拔尖人才培養能力。
2.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科學研究水平。加強數學、物理、化學等重點基礎學科競爭力,推動生命、信息科學等提升層次,鞏固材料、海洋科學等領先優勢,夯實產出重大原創性科研成果的學科基礎。在生命科學、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工業互聯網、微納制造、人工智能等領域推動建設新興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研究中心。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發揮多學科交叉優勢,探索矩陣式科研模式,提高承擔重大科技任務的組織化程度和集成攻關能力。鼓勵高校、科研院所加強基礎研究投入,將研發投入強度列入“雙一流”建設、省屬科研院所績效考核評價等重要考核內容。
3.創新科教產融合新模式。鼓勵高校與地方共建大學科技園,共同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新平臺,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加快推進省級大學科技園建設,實現省級大學科技園在孵企業數量翻番,力爭國家高新區省級大學科技園全覆蓋,積極爭創國家級大學科技園。鼓勵高校、科研院所深化校地合作,與高新區等創新載體深度融合,建設科教產融合特色的科技園區。圍繞區域特色新興產業,推動骨干企業與當地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產業學院,形成“產業基地+產業學院+科研平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