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問,“誰是中國技術最強的新能源汽車公司?”答案可能眾說紛紜,蔚來粉絲表示我三電無敵,小鵬粉絲表示我自動駕駛領先,比亞迪粉絲表示我敢賣十幾種黑科技加持的百萬豪車,理想粉絲表示emo。
孤立看各自技術亮點,可能陷入雞同鴨講的窘境,亦或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難以厘清。
但技術,又是必須研究的課題,因為它永遠是推動企業成長的最強驅動力,無法繞過的核心要點,其它諸如定位、營銷、配套服務、管理、資本運作等策略皆為輔助。
通過研究,我們認為從最基礎的專利數據出發,且結合新能源汽車行業特點提煉衍生數據,能從整體上把握比亞迪、蔚來、小鵬和理想的技術能力高低。
言歸正傳,截至2023年5月比亞迪在全球有效的發明專利(含授權發明)超過2.4萬件(其中新能源汽車產業達到0.84萬件,由于比亞迪混動和純電一半一半,所以直接用總的專利數量來對比),遠遠超過蔚來(0.38萬件)、小鵬(0.33萬件)和理想(0.11萬件)的專利數量。
比亞迪的專利數量完爆“蔚小理”,那么就說明比亞迪的技術含量完爆后者了?
這種半吊子歸因方法,大錯特錯。
直接比較絕對值不考慮企業發展的階段和規模肯定不可取,那么怎樣才能通過專利這個抓手,同口徑的比較新能源汽車的專利呢。我們認為造車平臺的專利含量是最終答案。
造車平臺是汽車設計生產制造的精髓,從設計基礎,生產工藝,制造流程,核心零部件和質量管理的整套體系。
一個造車平臺能生產諸多車型,例如比亞迪DM-i平臺的車型包括——宋Pro DMI、宋PLUS DMI、唐DMI、秦PLUS DMI、宋MAX DMI、比亞迪漢DM-i等。這些車型因為共用一套技術,避免研發過程中出現“重復造輪子”的浪費;同時平臺上的車型共用一套零部件,簡化BOM,能大幅節省成本。
我們之所以認為,用造車平臺的專利含量來衡量幾家企業的技術含量比較公平,是因為:
1)比較專利數量對蔚小理不公平,因為比亞迪起步比它們早好幾年,先發優勢帶來的正反饋很明顯。
2)比較單車或營收的專利含量又對比亞迪又不公平,因為這樣會攤薄比亞迪的技術含量,畢竟基于造車平臺的多款車型會共用一套技術。
3)造車平臺代表企業技術的階段性成果,新平臺要么是不同技術路徑(比如混動和純電),要么是原有路徑的升級,總會有很多新技術和專利。若多平臺的企業技術創新不足,即造車各平臺的專利重疊度較高,那將會導致造車平臺的專利含量降低。
言歸正傳,比亞迪有6個核心造車平臺,包括e平臺1.0/2.0/3.0,DM-i,DM-p,e4(易四方);小鵬有2個,SEPA1.0/2.0;蔚來有3個,NT1/NT2/NT3;理想就算2個吧,X(增程)、Shark和Whale(這倆都是高壓純電平臺,且沒有純電車型推出,算一個)。
造車平臺平均專利含量如下:比亞迪4074件>小鵬1651件>蔚來1264件>理想529件。比亞迪的造車平臺專利含量分別是小鵬的2.47倍,蔚來的3.22倍,理想的7.71倍,也意味著比亞迪造的車,搭載的創新技術比蔚小理多很多。
結合專利與商業模式中的關鍵點(比如本文的造車平臺)來分析,蔚小理與比亞迪技術差距一目了然。行文至此你也許就能明白:為什么比亞迪能擠掉特斯拉問鼎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為什么它敢在價格戰的背景下推出售價109.8萬的混動越野豪車仰望U8。
對于當前中國的產業界來說,比亞迪是一個很好的樣本。精妙的商業模式也許能換來一時輝煌,但技術信仰才是永恒明燈。
延伸開來,專利的妙用還不止于此。例如在《“茅臺魔咒”與專利估值》中提出的專利估值指標P/P(Patent/市值),即通過每億元市值包含的有效發明專利的經驗值,來確定上市公司的投資價值。通過大量的回測,我們發現P/P≥15的上市公司比較低估,其底層邏輯在于,隨著技術和專利的累積,公司會誕生新的產品或服務,它又會讓老業務煥發新春,或者直接生長出第二增長曲線,而這將推動業績(營收利潤、自由現金流等)的增長,并以此驅動公司市值提高。比如2018和2019年的比亞迪P/P值超過15,此后其誕生了刀片電池,e平臺升級到2.0和3.0等,然后業績高速增長,市值飛快提升。
當前,比亞迪、小鵬、蔚來和理想的P/P指標分別為3.3、5.6、3.4和0.8,它們的技術已經被市場充分定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