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汕頭市鴻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小米移動軟件有限公司侵害外觀設計專利權糾紛民事二審民事判決書日前公開——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維持一審判決,判令鴻潤智能停止銷售侵害名稱為“洗手機”、專利號為ZL201830264726.5的外觀設計專利權的產品,并銷毀庫存侵權產品,賠償小米公司40000元。
據天眼查顯示,該案被訴侵權產品為鴻潤智能公司生產的洗手機,與涉案小米專利為同類產品。二者的整體造型、輪廓、部件構成、部件位置及其細節設計等均基本相同,區別屬于細微差別或位于消費者不容易注意的位置,對整體視覺效果產生的影響不顯著,構成近似設計。
一、二審法院認定鴻潤公司未經許可銷售侵害涉案外觀設計專利權的侵權產品,依法應承擔停止侵權行為和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據此作出上述判決結果。
對此,有網友表示,打官司是相當耗費時間、精力、財力的事情,最后小米公司只落個4萬元的賠償,著實是賠本的買賣。
其實不然!
專利維權一方面是為獲得賠償,彌補因對方侵權而造成的損失。但更重要的是,通過專利維權可以明確專利權的所屬,若放任不管,類似侵權行為的發生則會越發頻繁,自身的技術優勢就會被消磨殆盡,市場也會被多方瓜分,因此而造成的損失終將不可估量,甚至關系到我方企業的生死存亡。
所以,一旦發現專利被侵權的情況,務必及時采取相應維權措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將損失將至最低。
企業發現專利被侵權后應采取哪些措施
專利權人認為自己的專利受到侵害后,應首先將對方技術與自己的專利技術進行分析比對,確定對方的技術特征是否落入自己專利的保護范圍內,以確定專利侵權是否成立。在此過程中,可以委托專利律師對是否構成專利侵權進行分析,提供法律意見,可以作為決策時的參考。
專利權人在確認自己的專利權有效、專利侵權成立之后,可著手進行搜集證據工作,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有關侵權者情況的證據。侵權者確定的名稱、地址、企業性質、注冊資金、人員數、經營范圍等情況。
有關侵權事實的證據。構成專利侵權的前提是必須要有侵權行為,這些方面的證據有侵權物品的實物、照片、產品目錄、銷售發票、購銷合同等。
有關損害賠償的證據。專利權人可以向侵權者要求損害賠償。要求損害賠償的金額可以是專利權人所受的損失。但專利權人要提供證據,證明因對方的侵權行為,自己專利產品的銷售量減少,或銷售價格降低,以及其他多付出的費用或少收入的費用等損失。
要求損害賠償的金額也可以使侵權者因侵權行為所得的利潤。專利權人要提供證據,證明侵權者的銷售量、銷售時間、銷售價格、銷售成本及銷售利潤等。以此為一句,計算侵權者所得的利潤。
要求損害賠償的金額還可以是不低于專利權人與第三人的專利許可證貿易的專利許可費。為此,專利權人要提供已經生效履行的與第三人的專利許可證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