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解決前沿科技問題和產業發展瓶頸為導向,近年來,南京工業大學(下稱南工大)加快科技研發,建設了“四鏈”融合的知識產權運營體系,知識產權創造與保護能力穩步增強,其中,全周期高價值專利培育、全方位高效益運營轉化成效持續凸顯,在關鍵技術領域培育了一批高價值專利組合,孵化了多家技術型上市公司,打造出政產學研用、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金字招牌。
全周期培育高價值專利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其安全性與穩定性一直受消費者廣泛關注,尤其在行使中可能出現的電池爆燃問題始終是制約其快速發展的瓶頸。為解決電池安全問題,自2015年起,南工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沈曉冬帶領團隊潛心研究氣凝膠絕熱材料。隨后幾年,團隊不斷攻克技術難題,并成立公司推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形成“基礎研究-中試-產業化”的完整創新鏈。如今,團隊研發的耐溫氧化硅基氣凝膠隔熱材料相關專利技術成果作價2000萬元入股成立江蘇珈云新材料有限公司,注冊資本超1億元,建成國內氣凝膠絕熱材料生產基地。
利用專利導航信息確立研發路徑,前置申請評審,南工大通過提高專利質量,全周期推進高價值專利培育。2021年該校獲批江蘇省工業生物催化、膜材料等一系列關鍵技術高價值專利培育示范中心,與合作企業單位從源頭技術研發、二次開發應用、專利布局規劃等方面協同完成高價值專利培育。
近五年,該校提交專利申請數量為4656件,其中授權專利2833件,轉化專利365件,科研成果轉化金額超26億元,年均增長率20%以上。該校于2020年成為首批國家知識產權試點高校,2021年度入選“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為持續輸出科技動能,實現區域經濟內循環的融通發揮了積極作用。
全方位提升運營轉化率
該校2020年專利轉化合同額為3315萬元,2021年達8413萬元,運營效益逐年攀新高。今年以來,其已完成2項千萬元級成果轉化項目,孵化了江蘇久吾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凱威爾醫藥科技公司、南京工大數控科技公司等多家上市公司和知名企業,目前還有多家學科型公司處于IPO(首次公開募股)輔導期。
“園區服務創新企業和產業集群,推動科技產業集聚,已成為‘南京科技第一窗口’、江蘇‘政產學研用結合’重要窗口,以南工勸業公社為代表的國家眾創空間,以大學生創客夢工場、預創業孵化園、勸業路演廳等為載體,整合媒介資源,舉辦品牌活動,打造面向小微企業的新型創業孵化服務平臺,激發學生創業熱情,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氛圍。”南工大科技園負責人介紹。
無錫翼友機車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主要經營汽車配件、摩托車配件、電動自行車配件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等,產品暢銷國內多個地區,并成功出口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該企業在“智能化柔性生產線”等方面有迫切技術需求,期望能夠通過校企合作提升生產線的智能化水平。于是,企業通過江蘇省第三屆J-TOP創新挑戰季發布技術需求,經南工大技術經理人牽線搭橋,成功匹配機械學院方成剛團隊。最終雙方達成340萬元項目合作,斬獲全省唯一的“優秀挑戰獎”一等獎。該公司還將相關技術應用到智能化柔性生產線,確保每一款產品都能實現精益生產,確保產品零缺陷,為企業帶來近億元經濟效益。
在科技成果轉化實踐中,為解決校企合作難點,南工大提出獨具特色的“一個課題組面向一個大型企業、一個學院面向一個集團公司、一個學科面向一個行業”方案,時刻關注企業技術需求,用科研成果轉化為企業排憂解難,并在產業化中不斷改良原有成果,促進校企間長期合作。多部門協同推廣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從傳統“合同”方式變為“下單”方式,省去了談判環節,簡化運營程序。同時,該校還實行“先確權、后轉化”的運營模式,對中小企業實施先免費許可、再有償轉化,并將轉讓或許可轉化凈收入的70%獎勵給完成人及其團隊,破解了專利閑置、利用率低的困境;對作價入股的專利,按學校與職務發明人1:9的比例共享,激勵一線人員既積極投入科研,又關注成果轉化。
站在新時代的橋頭展望未來,該校深化“賦權”科技體制改革,推進學科交叉深度融合,搭建智能化知識產權運營信息網絡,加強知識產權經理人隊伍建設,健全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激勵體系,持續放大示范效應,立足南京、面向江蘇、輻射全國,向建設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創業型”大學的戰略目標全力奮進。(本報實習記者 劉娜 通訊員 米高文)
(編輯: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