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鏈的發展路徑導航,指出地方產業創新發展具體路徑,包括產業布局結構優化路徑、企業整合及引進培育路徑、人才培育及引進路徑、技術協同運用和市場運營路徑等。
一:根據知識產權大數據情報分析,獲得產業布局結構優化路徑。
對于本土產業優勢細分領域和環節,主要通過研發創新、專利布局以及技術合作等手段鞏固區域產業優勢。對于本土產業鏈劣勢環節,可考慮結合政策驅動、人才引進、對外合作等加以提升。
二:利用知識產權大數據發現潛力企業,整合企業網絡。
關于企業培育路徑,對于處于產業鏈不同環節的企業,鼓勵區域內部整合;對于區域內特定環節具有較強創新實力和發展潛力的企業,進行重點支持和培育。關于企業引進與合作路徑,對于區域的薄弱或空白技術領域,考慮引進國內外在該技術領域具有領先創新實力的企業或者與其開展合作。
三:利用知識產權大數據發現高端人才,編制人才地圖。
企業最具有創新能力的核心人員一般占研發人員的2%,也就是說這2%的核心人員是引領推動產業發展的“關鍵少數”,是全球半導體產業角逐的焦點。建議廣東省人才工作要進一步聚焦到2%高端人才層面。有效利用知識產權大數據發現高端人才,編制主導產業人才地圖,加大海外柔性引才用才力度。優化調整高層次人才科技貢獻獎補政策,加大對產業緊缺的外籍高端人才獎補力度。探索以薪資待遇、股權分紅、任職經歷等社會化評價作為人才認定的重要標準。
四:挖掘高校創新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運用。
高校是城市創新發展的原動力,推動高校周邊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集聚發展和協同發展,依托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和產業園區等創建產學研創新發展平臺,搭建技術研發平臺、成果轉換平臺、產業孵化平臺等,建成若干政府引導、企業主導、產學研用協同新模式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大學科技園、產業孵化器和創新創業園的產業空間新格局。建立科學家、企業家、投資人的信息互動平臺和信用機制,提高產業、企業、資本的匹配效率。加強現有科技創新平臺和新型研發機構的廣泛應用,發揮現有創新創業平臺的價值,賦能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科技創新。
五:制定切實可行的相關政策,助力產業健康發展。
具體包括,解決集成電路政策碎片化問題;加強規劃布局,警惕投資風險;加強對集成電路產業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持續支持國產替代的應用相關政策支持;使政府補助、稅收優惠政策具有普惠性。
六:加強專利導航產業決策機制。
加強以產業數據、專利數據為基礎的新興產業專利導航決策機制,實施區域規劃類、產業規劃類和企業運營類專利導航,加強未來產業關鍵技術布局。綜合運用專利數據和產業數據,借助大數據技術手段,構建重點產業發展方向分析、區域產業發展定位分析和產業發展路徑導航分析邏輯模型。在摸清產業發展方向基礎上,立足廣東省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定位,提出適用于廣東省的產業發展路徑建議,為廣東省產業發展規劃的編制、招商引資、人才引進、企業發展提供決策支撐。
七:加強現有重大項目的知識產權分析評議和風險防控。
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人才流動頻繁,專利無效、訴訟糾紛、投資爛尾事件頻發,半導體及集成電路產業是知識產權糾紛主要戰場,集成電路設計、封測、設備等領域糾紛案件高發。2019年,我國新增集成電路相關企業超過5.3萬家,增速高達33.0%,為歷年最高,僅2020年上半年,已有落地半導體項目超140個,上半年落地項目總投資額已超3070億元。然而,在投資熱度高漲的同時,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分布于我國江蘇、四川、湖北、貴州、陜西等5省的6個百億級半導體項目先后停擺,造成國有資產損失。造成產業投資“爛尾”現象是由人才、技術、資本、投資者、政府等多方原因導致。從知識產權的角度,在重大項目立項之前,通過開展知識產權分析評議,識別知識產權風險,降低投資風險。加強現有重大科技項目及招商引進項目的知識產權評議和風險防控,預警預防重大知識產權風險,助力產業發展決策的科學性和及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