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有效成果供給
沒有充足的科技創新成果,科技企業的成果轉化就是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報告指出,有效成果供給薄弱是現存的一大挑戰,主要表現為:科研成果以論文為主,占比90%。
如何活化高校成果源頭供給?報告建議:觀念上,各高校要樹立高校專利等科技成果只有轉化才能實現創新價值、不轉化是最大損失的理念。在績效評價、職稱評審等環節,重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方面的考核指標,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評價體系和高校評價體系。
制度上,建立高校人才和企業人才雙聘制度,推動高校人才與企業人才的雙向流動。健全并落實科技成果預披露和專利申請前評估機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培育技術含量高、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高價值專利。
關鍵詞:機制體制
成果轉化要聚焦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精準對接,并找到有機銜接的一根“繩子”,這根“繩子”就是改革評價制度。
但調查結果顯示,這根制度之“繩”并不結實牢靠。全省僅有8所高校已建立健全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占全省高校數量的5%;52家高校未制定成果轉化相關制度;僅18所高校將科技成果轉化作為職務晉升、職稱評審、績效考核的評價依據之一。
對此,報告建議做好頂層設計,各高校構建科學完善的高??萍汲晒D化制度體系,有效融合“放管服”等不同角色功能,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注重系統推進,突出成果實用性導向,并有機銜接、統籌協調相關配套措施,對從事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成果推廣的科技人員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機制和方法。
同時,報告建議探索提高經費使用效率的政策機制,簡化工作辦法和轉化流程,提高服務水平,減少科研人員做轉化的時間成本,在成果供給端保障轉化質量。
關鍵詞:人才隊伍
科技成果轉化專業人才的短缺,亦極大地制約了科技成果轉化。
調研數據顯示,全省共計71家高校成立了成果轉化工作專職部門,占比46%,高??萍汲晒D化專職機構建設比例有待提高。全省高校專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人員共計303人,校均1.96人,對比2019年全國高校校均專職人員4.18人明顯不足。對比全省高校研發人員總數76827人,每個專職從事科技成果轉化人員需服務254名研發人員。
如何強化高校轉化人才隊伍,打通科技創新價值鏈的“最后一公里”報告建議,設立專職科技成果轉化管理部門和工作領導小組,發揮橋梁作用,工作職能由管理向服務轉變。
與此同時,高校應通過崗位設置、獎金激勵、體系培養等方式留住用好專業人才。改革現有收益分配機制,以實際績效和貢獻為導向,向成果轉化專業人才傾斜。并建立健全技術經理人職稱晉升渠道,健全技術經理人培訓機制,提升專業技能和服務水平。
關鍵詞:轉移轉化渠道
如今高校老師有很多產生專利項目的機會,其中不少有一定市場應用前景,但很多都缺乏直接對口的轉化渠道。報告提到,通過社會化技術轉移機構成功服務轉化合同數為212項,占全省轉化合同數的1.97%;合同金額9607.1萬元占轉化總金額的2.59%。當年獎勵社會化技術轉移機構金額160.72萬元,獎勵比例僅為合同金額的1.67%。
深化多向融合開放合作迫在眉睫。在成果轉化的各階段,如何實現各方協同合作,覆蓋從原理樣機到商品的全流程轉化階段,報告提出了多項建議,包括:加大經費投入和政策保障,以政策導向扶小扶優扶新,對于應用場景廣泛、已突破關鍵技術的科技成果予以資金、政策扶持保障。采用減稅和補貼的形式,鼓勵企業拿出資金與政府聯合設立技術攻關項目。
加強關鍵技術的中試熟化,發揮中試基地、加速器等創新載體的承接和引導能力,鼓勵創新資源更多流向中試研究階段。
聚焦地方產業發展方向,搭建聯合研發公共平臺,重點扶持已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的科技成果基于應用場景的再研發。
引導投融資機構關注高??萍汲晒椖浚苿痈咝?萍汲晒D化基金的落地和執行,解決成果轉化鏈條中經費投入“兩頭大、中間小”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