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他布局不同,打劫式布局的目的:不在于保護己方產品,而是創造一種反制性和封堵性的力量,用于反制和封堵競爭對手。
——賈振勇
反制是指:當競爭對手對己方發起專利攻擊時,己方可采用所部署的反制性專利反告對方,以迫使對方取消專利攻擊行動、增加談判籌碼,或者彌補被控侵權賠償的損失。
與反制不同,封堵是一種競爭性行為,常用在顛覆性競爭的場景下,由于顛覆方的產品形態迥異于己方,不但常規的競爭手段失去效用,通過己方所積蓄的專利也無法對其進行打壓和限制。此時只能采取打劫式布局策略,后發性部署專利,以期對其進行封堵。
打劫式布局的核心是:要布局被反制方或者被封堵方可能會用到的專利。
如果采取地雷式布局策略,被反制方或者被封堵方未必會抄襲己方的產品,此時用到相應專利的可能性較低,且不具備反制和封堵的可控性。
在圍墻式布局下,雖然已經就競爭對手可能的實現方案進行了相應的預測和部署,專利被反制方或者被封堵方應用的可能性會增加,但反制和封堵的可控性仍然無法把握。因此,如何布局出被反制方或者被封堵方可能用到的專利是關鍵。
想要布局出被反制方可能用到的專利,有效的手段是圍繞被反制方或者被封堵方的當前產品或者產品的未來發展部署專利,也就是說,反制性專利申請針對的是被反制方或者被封堵方的產品或者技術,而不是己方的。
當己方所處的競爭環境競爭激烈,存在與己方的專利實力均衡或者占優的競爭對手時,為了保證在競爭對手向己方發起攻擊時立于不敗之地,就可以采用反制性的專利布局。典型的如移動通信領域,其中的參與各方均手握數千乃至萬級的專利,每年的專利申請量都高達幾千件,這些參與方申請這么多專利的目的就在于保持與競爭對手的專利實力均衡,避免在專利侵權訴訟中落入下風。
其實更為實際的策略是瞄準各競爭對手的產品針對性的部署競爭對手可能采用的專利,例如競爭對手產品不足有待完善的地方、競爭對手產品功能可能升級的地方等,這樣才能有效地建立反制力量。否則,就像是數條平行線,每家都各行其的申請專利,彼此間專利交叉采用的機率并不高,尤其在各家均將研發創新的重點放到應用層面的軟件功能上,底層技術創新越來越少的情況下。
在出現行業顛覆者時,行業現有公司的業務會受到較大沖擊。例如綠山咖啡之于星巴克,雖然都滿足了用戶喝咖啡的需要,但前者采用咖啡機+K杯的方式為用戶隨時隨地提供咖啡,后者則需要在店面中提供現磨咖啡。對于星巴克而言,綠山咖啡一杯的價格只有其價格的三分之一,現有的競爭策略基本上都會失效,而由于產品形態和服務形態的巨大變化,即便是星巴克積累了再多的專利權,綠山咖啡也不可能用到。在此狀況下,星巴克要想解決與綠山咖啡的競爭問題,不妨可以考慮圍繞綠山咖啡的咖啡機或者K杯做外延式的專利申請,以通過專利實現對綠山咖啡的圍堵。
當然,由于要圍繞競爭對手的產品或者技術做專利布局,打劫式布局的難度比地雷式布局和圍墻式布局的難度更大,投入也會更大。
為了增加打劫式布局的命中率,提高反制和封堵效能,可以注意兩個關鍵性手段:
1.盡可能將打劫式布局的專利通用化、底層化,這樣可以顯著增加競爭對手采用的概率,提高其規避的難度。
2.標準化,將所布局的專利上升為國際標準,借助國際標準的強制性采用機制,成功實現反制或者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