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15 00:00:00來源:技術轉移公共平臺點擊:0 返回列表
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下線;5G成功商用;國產芯片、操作系統和計算機整機自主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新能源汽車、新型顯示躋身世界前列;北斗導航衛星全球組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快速應用……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是邁進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沖刺之年,是“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謀劃的關鍵之年,也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戰的科技攻堅之年。在這關鍵的一年,我國改革創新持續深化,發展潛能有效激發,產業化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
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在創新投入方面,我國2020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24426億元,比上年增長10.3%。在科技實力方面,2020年全國授予專利權363.9萬件,比上年增長40.4%。2020年年末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預計達15.8件,比上年末增加2.5件。
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
當前,技術研發與技術轉化一體化的趨勢日漸明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產品開發”的線性科研模式正在被實踐打破,科學、技術與工程開始并行發展,技術要素的產生和配置出現新范式,大量技術成果來源于產業或工程,并跨越獨立的轉化階段,直接應用于產業發展。
一大批新型研發機構順應了技術創新范式變革的新趨勢,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面向企業需求進行精準化“定制”研發,有效帶動了以產業創新為導向的技術研發活動,促進了一大批基礎研究成果的產業化。
為進一步從政策上給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松綁”,賦予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員更大自主權,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一系列政策密集出臺:2020年3月,科技部、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百城百園”行動的通知;5月,國務院頒布《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科技部等九部門印發《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實施方案》;科技部、教育部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6月,科技部辦公廳發布《關于加快推動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發展的通知》……
此外,加大對科研人員的獎勵力度、加大重點領域改革力度,開展科技體制改革總結評估,修訂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開展基于信任的科學家負責制、“揭榜掛帥”、經費使用“包干制”等科研項目管理改革試點,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出臺文件破除“唯論文”……我國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科技成果轉化呈現出規模持續攀升,高價值轉化不斷涌現的喜人局面。
技術轉移轉化體系不斷形成
作為我國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的重要“推手”,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建設正加快推進。2020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高等學校專業化技術轉移機構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十四五”期間,將推動創新能力強、科技成果多的高校普遍建立技術轉移機構,落實科技成果轉化各項政策措施,提升轉移轉化服務能力,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大幅提升,力爭實現“全覆蓋”。
同時,考慮到各高校的不同情況和成果轉化的不同形式與特點,《意見》提出設立內設機構、與地方聯合設立專業化機構、全資設立公司等3種主要的技術轉移機構建設模式,
對外公布的《意見》政策解讀還提出,要在高校培育建設一批示范性、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促進高校技術轉移機構專業化水平整體提升。
數據顯示,目前已認定的453家國家技術轉移機構中,依托高校建立的機構有134家,教育部也于去年首批認定47所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此外,將全面強化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2021年2月,科技部批復支持海南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目前,科技部已批復建設了河北·京南等10個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總的來看,這些地區在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方面各有特點,通過示范區建設,對加快區域新舊動能轉換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不僅如此,科技部還組織開展科技成果直通車,建立科技成果常態化路演機制,篩選并線上線下路演高質量科技成果170項。科技部組織編制《國家技術轉移專業人員能力等級培訓大綱》及相關教程,強化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技術合同認定登記管理,為全面復工復產和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提供了有效支撐。按照“揭榜掛帥”的工作要求,組織第五屆中國創新挑戰賽,集中發布重點需求230項。
在此基礎上,我國技術交易市場迎來了蓬勃發展。據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共登記技術合同549353項,成交金額28251.51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3.48%和26.13%。而從技術合同成交額看,在2016年時剛剛突破1萬億元,到2019首次突破2萬億元。把時間線拉得再長些,1984年開始登記技術合同時,成交額只有7億元。僅從數據上看,30多年來成交額增長了3000多倍。
技術交易額持續增長
近些年我國技術交易額持續較高速增長,源于我國長期穩中向好的經濟發展態勢,說明了市場對技術的旺盛需求。同時,也折射了我國技術要素市場建設的深化。
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提出,在技術要素方面,著力激發技術供給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一是激活產權激勵,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并行推進職務成果“三權”改革和所有權改革試點。二是激活中介服務活力,建立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體系。
一系列改革劍指目前我國技術要素市場存在的“供需技術要素流動受體制機制阻礙”“高質量供給不足、科研與應用脫節”“技術經紀的市場化程度低、專業化人才缺失”“配置效率不高、要素流通不暢”等深層次問題。
2021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進一步出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圍繞技術要素市場,《行動方案》提出了包括“提升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能力”“建立國家技術轉移人才培養體系”等具體任務,為推進技術要素資源高效配置提供了工作落腳點。
《意見》和《行動方案》從國家層面為深化技術要素市場的市場化配置,促使各地技術市場實現“破冰”發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和行動指南。
發展技術要素市場,最關鍵緊迫的是,要形成生產要素從低質低效領域向優質高效領域流動的機制,提高要素質量和配置效率。
結合國家區域發展戰略,過去一年,上海技術交易所探索適合技術要素流通配置規律的交易規則和交易產品;深圳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探索;海南試水技術要素跨境便利化流動試點,建設離岸創新創業基地;西安圍繞硬科技成果轉化探索建設新型技術要素市場……
科技部火炬中心印發的《2020年促進技術市場發展及科技成果轉化工作要點》顯示,企業日漸成為技術要素配置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與此同時,技術要素與資本、人才等創新要素加快集聚融通。技術、人才、資本作為重要的創新要素和生產要素正在加快融合發展,技術要素對資本和人才要素的牽引及配置作用不斷增強,資本要素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創新價值發現方面的作用越來越突顯。
當下,一大批技術轉移機構與投資機構合作設立了技術轉移基金,支持早期技術成果的驗證、中試和熟化,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資本化的新機制新模式,極大提高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和成功率,提升了技術轉移機構的盈利能力和發展可持續性,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服務行業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