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三農”工作的重心已全面轉向推進鄉村振興。
日前在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銀保監會等多部門下發的《關于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意見》中提出,要“積極運用金融科技手段”,“推動大數據、云計算等新技術在農業農村應用,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規范發展”。
作為在助農脫貧攻堅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的信息技術,是提高精準脫貧質量成色的有效途徑,也將在助力鄉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激發“三農”內生動力等方面繼續發揮優勢,推動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為鄉村振興插上“科技之翼”。
技術應用精準反哺農業
正值6月夏梢生長期,在四川省眉山市東坡區萬勝鎮艾光村,漫山遍野的柑橘樹上已結滿果實,正待秋季上市售賣。
艾光村村民沈秀梅正在當地京東線下電商服務點忙碌著。她感嘆道:“與個人開店‘小打小鬧’不同,京東線下電商服務點入駐村里以后,不僅有京東(東坡)商家服務中心幫著開通線上店鋪,還能用大數據告訴大家哪些產品受歡迎,在哪些地區賣得好。”
而在千里之外的以云霧茶、寧紅茶等特色茶葉家喻戶曉的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已發展成為全國聞名的茶葉生產基地。在這里,返鄉從事皇菊種植、加工的李知帶領自己的線下團隊,入駐了當地的京東智能城市產業園,借助科技、互聯網的力量,通過基于“平臺+運營+生態”模式的全域直播平臺,將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
“基于AI和大數據技術,我們打造了相應的農業解決方案,幫助解決‘有什么、種什么、怎么種、賣什么、怎么賣、賣得好’等問題,通過精準培育農業品牌、提升農產品質量、搞活流通,幫助涉農企業降本增效。”京東智能城市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如今,通過AI、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各地的農特產品更加快捷地走進了城市居民家中。在助力鄉村振興過程中,科技企業大有可為。借助科技的力量,能夠為農民、農企提供從農產品生產種植、產品創新,到貿易流通、廣告營銷、價格定位,再到產業規劃、消費預測等各個環節的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輔助,建立起現代化農業服務,推動農業的全產業鏈發展。
數字化技術助力農業高質量發展
2021年我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經過在脫貧攻堅時期針對科技扶貧的探索與布局,全國各地的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已取得突破性發展。京東在艾光村、修水縣等地落地的京東智能城市項目,也是在新時期互聯網平臺、科技企業發揮自身在電商平臺、物流、金融、區塊鏈技術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助力鄉村振興、服務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個典型例子。
促進農民持續增收致富,推動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推動農業產業高質高效發展,離不開科技的支撐,創新推進鄉村治理數字化轉型至關重要。
今年6月1日已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村振興促進法》第16條特別提出,要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培育創新主體,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協同的創新機制,強化高等學校、科研機構、農業企業創新能力,建立創新平臺,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研發,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推進生物種業、智慧農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等領域創新,建設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推動農業農村創新驅動發展。
如今,全國各地的農業產業都在力爭實現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規模化發展。以數字農業產業園、數字經濟產業園為載體,發展大數據中心、數字農業示范區、電商生態產業聚集區等,因地制宜、協同發展,打造圍繞農民與農企、供應鏈、消費場景、農業數據有效連接的數字化生態發展體系,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的數字化改造。
構建一體化產業扶持平臺
作為科技企業,以京東為代表的科技平臺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正積極整合內外部資源和能力,一方面,為農業生產提供綜合解決方案,在流量、運營方面持續給予傾斜;另一方面,構建多場景、多層次并整合了產業鏈的一體化產業扶持與技術支撐平臺。
例如,京東智能城市目前已經構建了“展、論、洽、貿+服務”為核心場景的數字化、創新化會展新基建模式,實現智能商貿撮合。通過京東云技術,還幫助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構建了“云上服貿會”數字平臺。此外,還搭建并運營了安徽農交會云展平臺,把來自全省的2000多款優質農產品搬到平臺上。
安徽省農業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合作社基地+線下直銷中心+電子商務”模式推動了農業產銷生態循環發展,創新了業態發展模式,讓安徽的特色農副產品更快捷地走向全國市場。
可以看到,今年“6·18”活動期間,在各大城市的農業產業園區內,通過線上直播、電商銷售等方式,為各地的特色農產品吸引到了巨大流量。
業內專家表示,深化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在“三農”領域的應用,將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并應用于鄉村振興實踐中,對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如今,繪就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科技正在為廣袤的農村大地注入新的活力。京東智能城市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們希望利用我們的大數據、直播、會展云等技術,不斷深耕農村,為鄉村振興、農民致富送去科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