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保爾森基金會綠色金融中心與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共同發布了《金融科技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案例與展望(2021年)》報告。報告在分析一系列創新案例的基礎上,對金融科技如何促進商業模式創新和支撐綠色金融更高效地服務可持續發展進行了深入探討,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議。
伴隨著中國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提出,綠色金融也迎來了發展機遇期,而下一階段綠色金融的發展也將越來越依賴金融科技手段。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金院院長馬駿表示:“要實現碳中和,未來三十年中國需要數百萬億的綠色投資。過去,中國綠色金融的主要業務集中在支持綠色基礎設施項目,這些綠色項目比較容易識別。但是,未來的綠色金融業務,必須支持綠色小微、綠色農業、綠色消費、綠色建筑,要在計量幾乎所有經濟活動的碳排放碳足跡的基礎上開展。對這些主體、項目和產品進行綠色識別的難度很大。這就需要大數據、物聯網、AI、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手段來為綠色金融賦能。”
北京綠金院ESG投資研究中心主任劉嘉龍認為:“在30·60目標實現過程中,規避信貸資產的轉型風險、實現綠色轉型成為金融機構的迫切需求。借助金融科技的力量可以有效增強銀行的綠色識別及環境風險管理能力,實現業務管理降本增效,并通過綠色金融數據和ESG信息不斷豐富產品體系。建議金融機構結合實際情況,找到適合自身發展的綠色轉型模式。”
?本報告跟蹤研究了2020年報告所分析的案例進展,并重點介紹了金融科技應用在促進ESG投資和碳交易等方面新案例。這些案例為運用金融科技推動實現環境和氣候目標提供了具體的解決方案。?
保爾森基金會副主席兼總裁戴青麗表示:“今年報告中展示的案例顯示了金融科技如何促進中國ESG投資及助力中國的全國碳市場交易。這些案例對于中國乃至全球,特別是新興市場國家,在應對環境氣候風險及推動可持續投資和碳定價等方面,提供了經驗參考。”
保爾森基金會高級顧問兼綠色金融中心執行主任孫蕊認為:“中國正在開創性地將金融科技用于推動可持續發展。通過在傳統和新興產業中利用金融科技,中國可更快速地實現國家氣候目標。”
本報告是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與保爾森基金會綠色金融中心在去年共同發布的《金融科技推動中國綠色金融發展:案例與展望(2020年)》基礎上再次合作的研究成果。報告還對2020年報告中的案例進行了跟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