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經濟的“血液”,金融業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步伐深化數字化轉型。據銀保監會數據,2020年銀行機構和保險機構信息科技資金總投入分別為2078億元和351億元,同比分比增長20%和27%。電子支付、數字信貸、線上保險等金融科技創新產品作為數字化轉型的成果,已滲透到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讓企業和民眾享受到了金融服務的便利和普惠。
金融科技,科技是手段,金融是目的。保持對前沿技術的敏銳洞察,借助科技手段釋放金融活力,是從業者研究的重要課題。在近期中電金信舉辦的“金融科技遠見論壇”上,賽迪顧問首席分析師方正表示,“十四五”時期對金融科技而言是一個新的機遇期,由于金融科技和業務的深度融合,金融行業整體呈現出線上化、智能化、普惠化、開放化的趨勢。中電金信總經理馮明剛表示,科技是給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手段的。現在銀行網點人員、柜面業務持續減少,大型金融機構大量招聘科技人員、加大對IT的投入,都展現了金融機構加速科技轉型升級的趨勢。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云大所金融科技研究中心總監趙小飛認為,科技是生產力,而金融本身是一個跨時空的資源配置方式,可以說是生產關系的一種方式。金融和科技的融合過程,可以說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融合過程。去年疫情的發生對于金融業的線上化趨勢產生了明顯刺激作用。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與金融行業的業務流程、模式等各方面產生融合后,形成了金融業新業態。金融業的本質是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業與上述新興技術結合,對于服務實體經濟、開展普惠金融,有著很明顯的助力作用。
以5G為例,趙小飛表示,5G與金融業融合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金融的感知能力,表現在擴大了金融感知范疇、補齊了金融感知斷點、豐富了金融感知數據三個方面。感知能力的提升可以說是金融業大范圍數字化的起點,也給金融機構、金融客戶與監管部門帶來價值:對于金融機構,5G釋放萬物智聯價值,可以強化其創新能力;對于金融客戶,5G提供更多觸達渠道,可以優化其服務體驗;對于監管部門,5G豐富了監管手段,增強了政策的精準度。
工信部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今年初印發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3年)》提出創新產融合作模式,鼓勵有條件的金融機構在業務范圍內與工業互聯網企業按照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原則開展合作,探索建立基于生產數據的增信系統,提供個性化、精準化的金融產品和服務。趙小飛表示,工業互聯網的標識體系可以給傳統工業的所有機器設備一個“數字身份證”,有了“數字身份證”,它們也將成為金融業的標的物。因為5G提升了金融的感知能力,在上述情況下,包括設備、存貨、應收賬款等在內的很多動產都可能被賦予不動產的特征。這是動產融資、數據增信的基礎。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張英表示,金融企業要加強數字化轉型頂層設計,明確轉型方向,按照整體性轉變、全方位賦能、革命性重塑的總體要求,全方位延伸金融服務觸角,提升金融數據挖掘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升金融服務的便利性和普惠性,不斷推進創新金融產品,更好地促進數字經濟發展。
“經濟穩定和企業違約風險,是金融行業最關心的話題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計算機軟件科學家何積豐談到,可信軟件通過建立多維高頻視角,實時掌握經濟金融運行情況,同時融入更高視野的海內外宏微觀數據,能對未來經濟金融運行潛在變化做出相對科學的預測,助力提升金融科技的智能化和安全可控水平。
中電金信研究院院長況文川表示,金融機構的IT架構正在由原來的集中式架構向分布式架構、云架構進行遷移。在IOE架構的時代,硬件、數據庫、操作系統等是一層一層的,各層廠商之間形成了一個天然的行業體系。
況文川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應用廠商需要建立垂直架構相互適配和優化的能力,即對芯片、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庫、IaaS、PaaS、安全、應用進行全棧垂直打穿,為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和金融科技創新打造自主安全的基礎設施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