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困中小微企業,緩解其長期存在的資金困境是發展數字普惠金融的題中要義。借助高效、便捷的數字普惠金融產品,能夠大幅簡化業務辦理流程、降低業務辦理成本,為小微企業紓解急迫的資金需求。
隨著全國防疫工作的持續深入,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后的生存和經營狀況備受關注。從中央到地方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紓困措施,解決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融資難、融資貴以及資金周轉緊張等問題。緊跟政策步伐,金融科技企業推出的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也從細微環節入手,緩解小微企業的資金鏈緊張難題。
解除企業痛點是關鍵
對于擁有技術優勢的金融科技公司而言,在針對金融機構建設數字化小微服務能力的過程中,其金融解決方案一方面要滿足企業的基本金融需求,圍繞普惠金融的痛點進行深耕,利用金融科技手段,精準實現小微企業與金融機構、金融服務平臺之間的供需匹配;另一方面可以向金融機構輸出技術,助力其提升自身的數字化能力,踐行普惠。
從企業常見的票據貼現環節來看,對于不少回款周期較長的小微企業來說,現金流緊張是常態。當前交易結算較少使用現金,票據貼現就成為了企業加速回款、保障資金流穩定的一個重要工具,通常是對接銀行或是票據中介。通過銀行辦理較為正規,但是需要的申請資料較多,一般需要線下辦理,耗時也較長。票據中介門檻較低,但要收取較高比例的服務費。有的企業對于利率和風險的感知比較弱,特別是在發生追索風險后,企業信譽和經營將面臨著嚴重沖擊。
隨著票據市場的不斷完善,票據交易的電子化水平在逐步提高。例如,上海票交所推出的“貼現通”可以讓企業全流程線上辦理貼現業務。
電子票據貼現平臺的逐步推廣和使用也給金融科技公司一個創新并拓展小微企業金融產品和服務渠道的機會。例如京東數科早前上線了票據融資技術服務平臺“京票秒貼”,平臺運用了專業的票據OCR識別、智能匹配、每日低價區間展示等技術手段,企業通過平臺上傳票據信息后,可以查看多家金融機構報價,自主選擇與意向銀行簽約并即時發起在線跨行貼現業務。
實踐證明,數字化平臺能夠在企業與金融機構間搭建有效的對接渠道,緩解小微企業無法獲得的正規金融服務或是在獲取金融服務時遇到的融資、風險管理等方面的難題。
勿盲目為數字化而數字化
搭建電子票據貼現平臺僅僅是當下金融科技公司助力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一個縮影。以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基礎,涉及信貸、營銷、風控的數字普惠金融產品創新層出不窮。金融科技公司也在力求通過業務數字化、產品個性化、交易網絡化、供應鏈場景化來使數字普惠金融在小微以及“三農”領域實現更好的發展。
數字普惠金融體系的構建包含了方方面面,對于以技術和服務為導向的金融科技公司而言,歸根結底需要圍繞“普”和“惠”二字進行創新,堅持金融是本質,技術是手段,避免本末倒置,不能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不能犧牲對消費者的隱私保護,更要關注是否偏離了服務實體經濟這一基本宗旨,要實實在在為小微企業提供服務。
有分析認為,數字普惠金融需要平衡好“普”和“惠”的關系,要以安全和合規為基本前提,在給予客戶更優惠價格的同時,也要注重對于風險的把握。機構需要努力降低自身的運營成本,以更加健全的征信體系與合規體系來更好地降低風險成本。
在今年的兩會上,有代表就建議,要持續發揮金融科技的優勢,加大數字普惠金融服務供給。利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智能終端等技術創新,提高金融服務的電子化水平,推動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供給金融服務,有效降低金融供需對接和資源配置的成本和風險,使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更廣、可得性更強。
打造數字普惠金融新模式
根據銀保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全國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規模為12.55萬億元,同比增速達25.93%。
疫情進入常態防控期后,資金緊張的企業、商戶和個人經營者對于無接觸金融服務需求依然旺盛,數字普惠金融市場的發展空間巨大,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小微企業都是數字普惠金融服務的重心。
金融科技已成為普惠金融數字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借助金融科技,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數據積累速度加快,風險管理效率得到提升;此外,金融服務觸達用戶的成本也大幅降低,令傳統金融不易觸達的長尾用戶能夠享受到金融服務。
未來,隨著與物聯網、5G技術的融合,還將進一步引領金融科技向普惠金融領域的縱深發展。物聯網能夠實現信息流、資金流、實體流“三流”合一,讓金融服務可以控制并融合在實體經濟的每一個環節中。物聯網不需人工介入就可以由傳感器主動獲取信息,將可以實現投資融資、資產管理、信息中介、有形物品等領域的數字化,與金融的深度融合也有助于從根本上助力小微企業解決融資問題。
能夠看到,當前物聯網智能柜、虹膜保管箱等前沿的創新產品已經出現,可以預見,隨著5G應用于普惠金融之后,使其在服務速度、范圍、方式等方面都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金融機構可以利用5G技術,對企業、個人信息進行收集、處理、量化、分析,從而對普惠金融服務對象進行更為立體、精準的信用畫像并從海量的信息中確定符合對方需求的全周期、個性化服務方式。